当前位置:笔下文学>女生耽美>朱由校:向天再借三百年> 第606章 “黄祸”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606章 “黄祸”(1 / 2)

天启三十四年(1654年)三月十五日,郊外的冰雪还未彻底消散,残雪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清冷的光,仿佛是大地还未褪去的银甲。远处,一条长长的队伍自东土大明蜿蜒而来,像是一条缓缓蠕动的巨龙,在这苍茫的大地上勾勒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

队伍的最前方,是十余位身形矫健的骑手,他们身着厚重的棉衣,头戴皮帽,帽檐下的双眼警惕地扫视着四周。他们胯下的马匹毛色油亮,四蹄稳健,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。在他们身后,两名鼻梁高挺,服饰各异的民夫,牵着两匹驮马拖着一辆盖着帆布的四轮炮车。那炮车车身庞大,帆布下隐隐透出金属的光泽,仿佛隐藏着无尽的力量。车轮在雪地上留下深深的辙印,仿佛是历史的印记。而这样的组合,足足来了50辆,整齐有序地排列在道路上,场面蔚为壮观。

除此之外,还有几百辆装载了弹药的马车跟在后面。马车上的木箱高高堆起,仿佛是一座座小山丘。赶车的车夫们满脸疲惫,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的光芒。他们紧紧握着缰绳,时不时地吆喝着马匹,催促它们加快脚步。

这支庞大的运输队伍,花了9个月的时间,沿着河西走廊、西域、哈萨克直抵乌法。这条运输线路数千公里,沿途的环境复杂多变。他们穿越了广袤的沙漠,那里黄沙漫天,狂风呼啸,仿佛要将一切吞噬。他们翻越了高耸的雪山,那里积雪皑皑,寒冷刺骨,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。

运输部和参谋本部,采用了换人、换马的分段式运输法。在每一个驻点,都有新的人员和马匹等待着接替。这种运输法,不光解决了中原人适应高原寒冷气候的疑难杂症,更多的是让那些进入冬季无所事事的牧民们有了一个新的生计。

牧民们牵着健壮的马匹,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份工作的珍惜。他们熟悉这片土地的气候环境,能够在复杂的地形中找到最安全的道路。他们与运输队伍的成员们相互配合,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。在休息的时候,他们会围坐在一起,分享着各自的故事和经历。护卫运输队伍的士兵们会讲述着大明的繁华和皇帝的英明,而牧民们则会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传说和故事。充分体现出了,朱由校提出的民族大融合所带来的巨大威力。

......

“打沙皇,分田地,大明皇帝来了不纳粮。”这个口号被翻译成俄语之后,短短数个月,便迅速传遍了乌法、彼尔姆周边方圆千公里。在村庄里,在集市上,在每一个有人的地方,都能听到人们在传颂着这个口号。孩子们在街头巷尾追逐嬉戏,嘴里也念叨着这个口号。老人们坐在门口,眼神中充满了希望,仿佛看到了未来美好的生活。

这并不是空穴来风,朱由校在乌法、彼尔姆等地施行了分田地,免田税等举措,就是最好的佐证。那些原本并不相信作为侵略者的大明会如此好心的顽固分子,在获知了他们听到的并不是谣言之后,沙皇统治区内的民心还是躁动起来。

进入三月,春暖花开,万物复苏。冰雪开始消融,潺潺的溪流在山谷间流淌,仿佛是大地苏醒的脉搏。这段谚语像是瘟疫一样被传播到了更加遥远的沙皇核心统治区域。在那里,百姓们生活在沙皇的残酷统治之下,苛捐杂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。土地被贵族们霸占,他们只能在狭小的土地上辛勤劳作,却收获寥寥。当他们听到这个口号时,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焰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笔下文学